竹壳雕,又称笋壳雕,是以自然脱落的毛竹壳为主材,融合雕塑、剪刻、绘画等传统工艺的民间艺术。其核心在于巧借竹壳的天然质地美——斑驳纹理、雅致色泽与纤维韧性,通过脱脂、阴干、拼镶、雕刻等繁复工序,赋予废弃笋壳以艺术生命。2009年,竹壳雕被列入浙江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作品题材涵盖历史人物、戏剧角色、吉祥纹样等,兼具装饰性与收藏价值,代表作如《群英荟萃》《竹报平安》等均以竹壳肌理与戏剧元素巧妙结合。
竹壳雕虽为温州乐清独有技艺,但其技法受到中国传统竹雕流派的影响:
嘉定派(深浮雕):以刀法深峻、层次丰富著称,竹壳雕中人物衣褶的立体雕刻可追溯至此派风格。
金陵派(浅刻留青):强调竹材天然形态,竹壳雕平面系列中“以刀代笔”的留白处理与其一脉相承。
浙派创新:温州的竹壳雕独辟蹊径,开创“拼镶贴刻”法,利用竹壳天然斑纹分层叠加,形成浅、中、深三色渐变效果,尤以吴涛林创作的戏剧人物系列为代表。
吴正山(省级传承人):
擅长领域:开创竹壳雕脱胎漆器胎芯技术,奠定立体人物造型基础,代表作《武松打虎》融合泥塑与竹壳拼镶。
工艺革新:以鳘鱼胶替代传统胶水,增强防水性与粘合强度。
吴涛林(省级传承人):
创新贡献:独创平面竹壳雕系列,如《鸿运当头》以竹壳天然花纹模拟水墨意境,获评“浙江省优秀非遗旅游商品。
跨界融合:将黄杨木雕技法引入竹壳雕,增强衣纹动态感。
蒋曼珍(市级传承人):
技艺特色:专注动物题材,以细腻剪刻呈现竹壳纤维的羽毛质感。
材质选择:优质竹壳需取自坐北朝南、土质贫瘠的竹林,自然风化三年以上,确保纹理清晰、厚度均匀(0.5毫米左右)。
工艺细节:
衣褶处理:需通过4-5层竹壳叠加雕刻,展现流动感。
色彩保留:仅涂无色虫胶漆,凸显竹壳本色与天然斑点。
代表作品:
《群英荟萃》:以三国人物为原型,竹壳肌理模拟铠甲纹路,获“薪传奖”提名。
《五虎上将》:融合戏剧舞台造型,竹壳拼镶呈现战袍层次。